「最近捕到的蟹,半公母(未交配的母蟹)的特別多,這表示萬里蟹要大出了。」「海底不是到處都有螃蟹,牠們分佈就像一條條高速公路,沿著對的路,就能找到一整群蟹,駛不對的路,一隻蟹都沒有。」捕蟹學問信手拈來,福相飽滿、元氣十足的林德旺,其實討海資歷已五十年。
「我們林家世居野柳,阿公阿爸都靠捕漁維生,我十四歲就搭著阿爸ㄟ舢舨船出海,用蹦火仔(焚寄網)」捕魚,甚至隨著魚群,駛到宜蘭、花蓮去作業。我十九歲開始獨當一面做船長,那時候,讀多書不如捕多一點魚,賺錢尚重要。」
民國七十多年前後,由於北海岸觀光發展、民生消費能力上揚,野生海蟹成為餐廳銷售的活海鮮首選之一,螃蟹市價看俏,林德旺也跟著潮流,轉往西北漁場周邊捕蟹。當時仍以笨重的四角鐵籠來誘捕海蟹,操作不易、作業規模小,因捕蟹人不多,捕獲量相當豐富,每趟都載回上千斤的蟹,但當時運輸載具及路線都不便,成堆的螃蟹無法遠送,只能靠漁夫自己向海鮮販子兜售,「花三天捕蟹,還要再花三天去賣蟹。」
而海蟹離海水即亡、也無法人工貯養,沒即時賣出就迅速么折,所以只要商家願意收,「不管花蟹還是三點,不分大中小,全部一個價錢出清掉,超大隻的花蟹也是一斤120元賤價脫手。」而且商家只依需求收貨,挑揀由人、也不肯全收,沒賣掉的蟹就成了垃圾,「再不然,只能螃蟹綁個繩子,給小孩當玩具玩,真的嘸彩。」
沒料到幾年後,林德旺與兄弟一起南下高雄茄定,向當地漁夫學習扒網漁法時,聽聞不少韓國漁船南下澎湖外海,越界作業就為捕螃蟹!而且量還不少!中南部漁夫對海蟹興趣缺缺,他卻對捕蟹技巧相當有自信,毫不猶豫揪了野柳同鄉郭家全,一起開船往澎湖探路,「討海親像賭博,不下場就沒機會贏,我心中暗算,用一個禮拜拚看看,有就有,嘸,大不了回頭。」
林德旺在西北漁場練功多年,到澎湖外海觀察地勢、水流,算準潮水,憑經驗找出可能的漁場,從水深七十多米開始放籠測試,馬上就有花蟹報到;再逐漸拉昇到水下三十米,西北漁場量不多的石蟳,馬上熱烈來報到,還隻隻逾斤、碩大肥美!他之後幾趟船又再接再厲,確認了數個海域,成功地帶領萬里漁夫夥伴們,將捕蟹作業範圍,從西北漁場拓展往澎湖外海、台中至台南的沿海,捕獲的海蟹,也可就近往台中梧棲、台南將軍、高雄興達港等卸貨販售。
再加上彼時萬里漁夫,已將韓國漁夫使用的蟹籠,依作業方式改良成沿用至今、以漁線編成的鐵製圓型蟹籠,不但能誘捕更多海蟹,也能確保螃蟹活力與肢體完整,品質大勝以一般漁網捕撈上岸的蟹。於是透過與盤商合作,萬里漁夫成為最主要的海蟹捕獲者,全台有八成以上的海蟹,都是林德旺及萬里漁夫夥伴們,辛苦捕撈而來的漁獲。
林德旺更高興的是,民國101年開始,新北市政府推動萬里蟹品牌化,一舉打響萬里蟹的知名度與萬里漁夫的專業度,並翻轉了行銷通路與市場供需,「現在我免煩惱捕來的蟹賣不掉,萬里蟹很搶手,船還沒進港,餐廳、漁販就爭著要,盤商也不論多少全都收,以前一個價錢全部打死,現在分級清楚,收購價錢也比過去好過兩三倍!」
海海人生,終得豐收而獲,但這位討海老手仍有擔憂,因為漁場漁權,頻頻被彼岸漁船侵犯,「我們放蟹籠慢慢誘捕,人家兩三百噸的大船,隨便幾艘用底拖網、沿著海底來回幾趟,什麼蟹什麼魚都清光光,當年澎湖石蟳就因為這樣,一夕害了了。」至今萬里漁夫在海中施放的蟹籠串,不時都會因拖網船恣意橫行而斷裂流散,「捕不了蟹就算了,謀生工具也流掉,幾千個籠子常常只收回一千多,想到就ㄘㄟˋ心……」
即便家中坐,心仍記掛在海上的蟹籠。一生討海,半世為萬里蟹拚搏,但因有懸念,林德旺說還不打算退休,要繼續乘風破浪,與夥伴們一起為捕蟹產業奮鬥。
撰文:劉蓓蓓 / 攝影:許家華